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秋文化渊源流传。中秋佳节在我国流传了几千年,各地风俗各异,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闽南一带受地形限制,以海为田,贾贩四方,对于中秋更是有着特殊的情结。一样的月光,不一样的中秋;一样的中秋月,不一样的月饼文化。
在闽南,人们在中秋期间谈论最多的一个词是“博饼”。作为闽南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最早是在厦门一带时兴,博饼流传至今已经有三百多个年头了。2008年,更是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于厦、漳、泉连成一个闽南片区,所以现在泉州、漳州也相继有了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博饼娱乐图好彩头的活动。每到中秋时节,走在厦门,泉州、漳州的大街小巷,你时常能够听到清脆的骰子声和合家欢聚的欢笑声。
据说,300多年前的一个中秋节,郑成功正好驻兵于厦门,准备攻打占据台湾岛的荷兰人。每到8月15日月圆之时,满怀反清复明之豪气的将士们,难免有思乡思亲之情。为了抚慰士兵思亲想家之念,激励他们先国后家,克敌制胜的斗志,郑成功的部下洪旭发明了一种博饼游戏,巧设“中秋会饼”,通过“掷骰子”活动让士兵们赏月玩饼、品茗谈天。“游戏”时,几个人围在一起,按顺序轮流掷骰子。根据骰子的点数,有“一秀饼”、“二举饼”、“三红饼”、“状元”等数种,不同的“饼”有不同的收获。这独特的游戏,后逐渐在民间流传和改进,成为一种有趣的民俗活动。中秋博饼一代一代传下来,就成了如今闽南独具特色的民间习俗了。
“我是‘状元’了……”随着一阵叮叮当当的清脆声,刚把骰子投进碗中的那个人突然兴奋地喊了起来。大伙的眼珠紧紧地盯着瓷碗,一个瓷碗、六颗骰子,就能把他们乐成那样?没错,这就是博饼,中秋节前后,在闽南最多人玩的“游戏”,也是在这段时间里,除了吃月饼、赏圆月外,闽南人最开心的一件事。博饼具有三大精神特质:一是团圆精神,全家老小、亲朋好友对月博饼,亲情融融,欢乐祥和;二是拼搏精神,状元只有一个,大家都力争上游、拼搏到底;三是平等精神,男女老少只要遵守博饼规则,就可以同桌竞技。
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在中秋佳节赏明月、品佳茗,博月饼,我们博的不是礼品本身,而是在博的过程中,大家聚在一起,享受博弈的乐趣,分享团圆的时刻。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月圆之夜,寄情雅玩之时,泛舟鹭江,把酒赏月,陶醉于“烟笼寒水月笼纱”的诗般意境,真是其乐融融。
(作者系漳州安然燃气有限公司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