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西星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这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古诗出自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和改革家王安石之手,诗中正是描绘了北宋时期人民欢庆元旦的习俗和场景。值此元旦之际,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元旦的由来和习俗!
元旦的由来
元旦,指一年开始的第一天,也被称为“新历年”、“阳历年”,在古代指阴历的正月初一。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正式确立公历1月1日为元旦,也就有了现在我们所庆祝的元旦节。
在中国,元旦的传说可追溯到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 :“颛帝以孟春正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
“元旦”的“元”,指开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线。“旦”即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开始。把“元”和“旦”两个字结合起来,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在汉语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
公历元旦于1912年1月13日,孙中山发布《临时大总统关于颁布历书令》,责成内务部编印新历书。随后又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不叫“元旦”。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为了区别农历和公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公历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
元旦的习俗
在我国古代,各朝各代都在元旦举行庆贺典仪祈祀等活动,如祭诸神祭先祖,写门对挂春联,书写福字、舞龙灯,民间也逐渐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圆饭以及众多的“社火”等娱乐欢庆活动。
到了现代,国家将元旦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放假一天,后常常将当日前或后的双休日进行调整,一般连续休息三天。现代中国对元旦的庆祝较之春节,重要性要小得多。现在比较普遍的庆祝就是由团体组织的活动,如元旦联欢会、挂庆祝元旦的标语或举行集体活动等;近两年,在元旦期间,旅游和聚餐成为了更多人的选择;而在农村还保留着较浓厚的节日气氛,如燃放炮竹、杀鸡宰鹅、祭拜鬼神等,更重要的是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一顿团圆饭。
元旦作为新一年的开始,寓意着过去一年的结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新年的期盼;元旦被世界大多数国家和人民所接受,而国外对于元旦有着各种各样的习俗:在英国,元旦前一天,家家户户都必须做到瓶中有酒,橱中有肉。英国人认为,如果没有余下的酒肉,来年便会贫穷;在印度,元旦被人称为“痛哭元旦”、“禁食元旦”。他们在新年第一天,谁也不许对人生气,更不准发脾气。有些地方,过年不但不庆祝,反而相抱大哭。他们认为,元旦一开始,岁月易逝——人生短暂,用哭声来表示自己的感叹;在阿根廷,阿根廷人认为水是最圣洁的。每年元旦,各家老少成群结队到江河中洗“新年浴”,以洗去身上的一切污秽,等等。
总体来说,元旦意味着过去的结束,美好未来的开始;而元旦的庆祝习俗也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的改变而改变,更加丰富多彩,更加自由化。
(作者系北京中民燃气有限公司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