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随写杂谈
 
随写杂谈  
在线留言  
 
 
“五.一”节前随想

庄景云

    “五.一”劳动节即将来临,触景生情,不由得回想起儿时对劳动的一些趣事。
    依稀记得刚到进入幼儿园年龄的我,那时农村还没有幼儿园,自然无法接受学龄前教育,对劳动的概念也就一无所知,更多的理解都定格在“动”了,认为不用爸爸背、不用妈妈抱、不用哥哥扶就是劳动了,从而也开始身体力行地践行,在房子里穿厅过巷,在楼梯里爬上爬下,虽然会稍不留神自个摔得脸青鼻肿,但天天下地干活的父母哪有时间顾及这些,仍任由我们继续“劳动”。
    上了小学,劳动的内容也逐步扩大,扫地、洗碗、削马铃薯等家务活成了劳动的主要内容,放学前后到田间拔草喂兔子也是接受劳动教育的辅助手段,最苦的莫过于每周单休日(当时尚未实行双休日)的“劳动改造”了。 父亲总是这样教育我们:“得让你们多参加体力劳动,知道了干活的苦,才会努力去读书。”于是,单休日这个本来应该休息的日子却成了我们最苦的日子,整天跟着父母或哥哥到野外参加真正意义上的劳动。虽然从呀呀学语开始,就受到父母和老师所谓的“劳动最光荣”教育,无奈贪玩是孩子的天性,对劳动缺少的不仅仅是热情,而是发自心底的畏惧,大有“劳动猛于虎”之感。所以每逢单休日来临,心里总是暗暗地在祈祷老天爷快点下雨,这样就不用到野外劳动,可以在家里跟小伙伴们疯玩一天,真正享受单休日的待遇了。但往往天不遂人愿,在印象当中,单休日下雨的情景总是少之又少,难得一遇。更可恨的是出现过不少夜里下雨、白天放晴的倒霉天气,在暗自高兴一个晚上之后,第二天还得踩着湿滑的小路出去劳动,为此,当时的心情可谓坏到极点,甚至好几次假装生病“罢工”,但在父亲那威严的目光下,含着可怜的泪水,心不甘情不愿地跟在劳动大军的后面,磨磨蹭蹭地“上工”了。
    参加最多的劳动莫过于上山砍柴了。在那一个总不下雨的单休日里,刚吃过早饭,邻居的伙伴们就相互邀约,组成一支浩浩浩荡荡的砍柴队伍向山里进发。由于年龄尚小,父母还是担心使用柴刀的安全,砍柴的重任总是由哥哥来完成,而我则承担起“搬运工”的角色——把哥哥砍好的柴火一根根地收集在一起,再由哥哥用藤一捆一捆地绑好。 此时的太阳已经升起老高,经过大半个上午的劳动,肚子也开始唱起了“空城计”,但伙伴们还是或背或扛带上一上午的劳动成果,排着长长的一条“线”,在狭窄的山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踏上回家的归程。途经“风水岭”这个必经之路时,伙伴们总是停下来休息片刻,美美地对着山泉狂喝一顿,尽情地享受山风带来的凉快,男孩子们总是十分珍惜这难得的空闲,忘记了饥饿和疲劳,一下子钻进茂密的林子里玩起了扔松球的游戏,最后在哥哥姐姐们的催促声中重新踏上回家的路程。 当把柴火扛进厨房的灶前时,正满头大汗地忙着做午饭的母亲总会不失时机地对我们夸上几句,一路上翻山越岭的疲劳顿时烟消云散,从中感到劳动的丝丝快乐。
    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昔日的小伙伴们早已成家立业,为了生活在社会上积极奔走,似乎也继承了长辈们劳动光荣的优良传统,真正体会到劳动的意义。

 

(作者系德化广安天然气有限公司员工)

 

 
 
北京中民燃气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20477号-2] [京公网安备11030102010952号]                  首页 | 站点地图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