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勇
供销差率是衡量管道燃气企业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经济技术指标。从理论上讲,在商品流通环节零售时都会存在“短斤少两”和自然损耗,供销差率是为了控制损失而设计的指标。对固态、液态商品供销差率的计算都比较简单,但气态物质由于质量小、可压缩性大、体积对温度敏感等因素,加之IC卡燃气表的推广使用使得变数更多,供销差率的计算就变得非常困难,使得计算方法也成为大家所密切关注的问题。
一般供销差率计算方法
按照建设部的指标解释《城市建设统计指标解释》中燃气供销差率的计算公式:
[(供应总量-销售总量)/供应量]*100%=供销差率
公式中供应总量的数据来源上游供气企业末站计量值,虽然下游门站计量值可能会出现差距(一级输差),但是上游供气企业对下游门站计量值不予认可,双方贸易结算也依照上游供气企业末站计量值为准,供气总量只能采用外购气量数据。
销售总量是指计算周期内燃气供应企业(单位)售给各类用户的全部燃气量。
对指标值的分析
供应总量只要上游供气企业末站计量表符合质量技术监督局计量检定标准并定期校验,供需双方认可就可通过读数取得。
销售总量实际计算中会有两种统计结果,对于普通表用户,通过定期抄表取得,应是用户用气量;对于IC卡表用户,如取预售气量,应是用户用气量+未用气量。
按目前管道燃气公司各类用户分析有三种:全部是普通表、普通表和IC卡表都有、全部是IC卡表。供销差率计算结果不考虑供应总量因素,假如用户表全部是普通表,销售量数据靠抄表得到,因为存在损耗,销售量应小于供应量,供销差率为正值是正常。假如用户表全部是IC卡表,因为“先付费,后用气”,销售总量取预售气量必然存在销售总量=已用气量+未用气量,且未用气量随着用户数增加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增加,所以从理论上讲,销售总量“应”大于供应总量,供销差率的正常值“应”为负值。如果用户表普通表和IC卡表都有,会按IC卡表所占比例的大小,供销差率正负变化。
适用于IC卡表燃气企业的供销差率计算方法
供销差率的计算目的是直接反映燃气在输送过程中的损失量,通过分析控制损失量达到提高企业效益的最终目的。随着IC卡表的广泛应用给供销差率的计算造成困扰,因为加上用户的未用气量的供销差率不能直接反映损失量,甚至还会出现负供销差误导企业的管理者。为此有些企业为了得到实际用气量想出许多办法:抽样计算、平均用气量法甚至每月直接入户抄表。每种计算方法都有合理性和各自的局限。从繁入简,逐本溯源,这里介绍一种简单的供销差率计算方法供大家探讨。
供销差率计算扩展公式:
|[(供应总量-预售总量)/供应量]*100%|=供销差率
有人说:这不就是原来的公式不过加了绝对值,这个公式不能直接反映损失量。这个公式是不能直接反映损失量,因为有了用户未用气量这个因素,但原公式的目的不是为了计算损失量而计算,是为了找到产生的原因而加以控制,而因计量器具精度误差、管道泄漏、温度压力损失、施工和置换、自用气、偷气等等都可能造成的气量损失。企业管理者分析产生损失量的诸多原因时增加用户未用气量这一项内容又有何妨。
IC卡表供销差率的考核
这个公式计算结果作为企业的考核指标使用时因其是绝对值,所以和原公式考核方法一样,以控制降低供销差率为目标。绝对值比较高时如供销差是负值反映用户未用气量较多,企业应加强限量售气,增加用户买气的频率,减少未用气量。如供销差是正值反映气量损失比较大,企业应分析原因并加以治理,降低气损。这个公式优点:计算简单,直接使用计算周期内的预售气量;控制目标和原公式一致,只是在分析原因时增加用户未用气量一项。缺点是:预售气量受随机因素(如有闲钱、图方便省事、对价格的预期等)的影响,分月年度销售量会忽大忽小,且计算周期越短误差越大。
(作者系北京中民燃气有限公司经营管理部副经理)